新生儿黄疸:症状、危害、预防与治疗
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婴儿在出生后几天内,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过高,导致皮肤及眼睛发黄而引起的一种典型症状。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一种疾病,它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第二到第四天,多发生在母亲患有妊娠期黄疸或有一定先天性血液病史的婴儿中。
新生儿黄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口腔粘膜发黄,眼睛也可能发黄,有时还会有体温升高、头部肿大、头皮发暗、肝脾肿大及精神不佳等症状,其中最重要的症状是发黄,因此新生儿黄疸也叫发黄病。
新生儿黄疸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,由于新生婴儿脑部比较脆弱,新生儿黄疸会对他们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,极易引起脑病及其他疾病,甚至导致死亡。
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点:一是要做好母亲的产前检查,尤其是要注意检查妊娠期黄疸,如果发现母亲有黄疸症状,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;二是新生儿出生后,要及时对新生儿进行检查,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;三是要注意新生儿的饮食,保证新生儿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。
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主要是靠药物治疗,药物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,一般可以使用非肝特异性去黄素、异羟乙酰肝素等药物配合治疗,以有效控制血清胆红素的含量。还可以采用血液透析、肝脏移植等治疗手段,但这些手段都有一定的风险,所以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。
新生儿黄疸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,其危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,因此,新生婴儿出生后,家长们要及时做好母亲的产前检查,并及时对新生儿进行检查,以及注意新生儿的饮食营养,如果出现新生儿黄疸症状,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,尽量避免发生危害。